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又稱《天方夜譚》,作於1888年夏。相傳東方某國蘇丹王殘暴成性,他認為女人都是不忠實的,發誓要把他每個妻子在初夜後處死。宰相之女舍赫拉查德不忍目睹事態發展,為了挽救自己的姐妹。她自願嫁給蘇丹王,並以每夜講故事來引起蘇丹王的興趣。每到故事精彩處她就停住,蘇丹王為了解故事底細暫不殺她。她就這樣講了一千零一夜,蘇丹王終於被感化了。樂曲由舍赫拉德講的四個並無聯繫的故事畫面組成全曲的各樂章,以舍赫拉查德主題和蘇丹王主題將各樂章用敘述故事的方法聯繫起來。
第一樂章,大海和辛巴德的船。採用無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寫成。這個樂章主要描寫航海家辛巴德同狂風巨浪搏鬥的情景。樂曲開始的引子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威嚴、陰沉,由全部弦樂及單簧管、大管、長號、大號以三個八度齊奏,是蘇丹王兇殘的形象。
接著是木管器的延續與和絃進行。然後,獨奏小提琴在豎琴輕柔的伴奏下,奏出了另一個充滿幻想的音樂主題,這個主題旋律優美、流暢、節奏自由,是溫柔、美麗的舍赫拉查德主題,她仿佛用詩一般的語言,向國王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充滿東方色彩的神秘故事。
呈示部是在大提琴、中提琴波動的音型伴奏下出現了主部主題,猶如無邊的大海波濤洶湧,這個主題主要是對大海與辛巴德船的描繪。
副部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由長笛吹出,它描寫了在風平浪靜的大海上,辛巴德的航船在從容不迫地行駛。
第二主題由舍赫拉查德主題變化而來,充滿激動不安的情緒,仿佛航船遇到狂風巨浪。
音樂在驚濤駭浪般的高潮中進入再現部,這是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的結合,描繪海上暴風雨的情景。經歷暴雨之後,長笛和雙簧管奏出建立在大海主題上的抒情曲調,似蘆笛的低吟。音樂顯得寧靜柔和,仿佛辛巴德的船經受住了暴風雨的考驗,平穩地駛向遠方。
第四樂章,巴格達的節日和辛巴德的船撞上騎士銅像的峭壁。樂曲的結構比較自由,類似迴旋曲形式。樂曲開始的引子由蘇丹王和舍赫拉查德主題構成。這裏蘇丹王的主題由弦樂和木管奏出,已失去原有了那種威嚴和恐怖力量,而舍赫拉查德的主題則由小提琴奏出,使人感到沉著而自信的王后已開始征服兇暴的蘇丹王。隨後,樂隊奏起具有東方舞曲風格的輕快節奏,引出一個簡潔熱情的主部主題。這個主題急速活躍,像是漫無節制的一股音流,它那固定不變的急劇的節奏型,幾乎貫串著整個節日的場面。
在惶惑不安的號聲之後,奏出了王子的回應。副部主題是第三樂章公主主題流暢的旋律。富有東方色彩的主部和副部主題多次反復變化,特別是通過調式調性的不斷轉換,展現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節日場面。
展開部中除了原有的素材之外,引進了經過很大變化的蘇丹王主題及卡倫德王子主題。再現部中整個管弦樂隊響亮的聲音,把巴格達節日氣氛推向高潮。結尾部轉為6/4拍,音樂轉入海上風暴畫面,狂風咆哮、波濤洶湧,辛巴德的船在海洋中已無能為力。最高潮聲中大鑼一聲巨響,音樂立刻沉寂下來,辛巴德的航船被峭壁撞得粉碎而遭到滅頂之災。
簡短的尾聲與引子相呼應。小提琴演奏的柔美抒情的舍赫拉查德主題在這裏明亮響了起來,象徵著她講完了所有的故事。由低音管樂奏出的蘇丹王主題已變得柔和舒緩與親切,象徵蘇丹王終於放棄了他殘暴的誓言。音樂在平靜中結束了這個神奇的音樂故事。
第二樂章,卡倫德王子的故事。採用複三部曲式寫成。獨奏小提琴首先奏出了舍赫拉查德主題,仿佛告訴人們,舍赫拉查德又在講述她那迷人的故事。獨奏大管悠閒地奏出卡倫德王子東方色彩的主題,音樂速度多次變化,使人聯想到王子那充滿神奇色彩的遭遇。
中間段音樂對比較大。長號、小號有力的呼應,發出號角般的音調,音樂急促飽滿,驚險而激烈,使人感到奇跡的發生。由小號再一次變化重複的號角性音調,成為這一部分展開的動機,並在發展中多次重現。隨後,卡倫德王子的主題再現,舍赫拉查德又繼續講述起了王子的故事。在這裏,音樂主題一共變奏了四次,而且顯得越來越激動。
第三樂章,王子與公主。採用無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寫成,全曲較為抒情、寧靜,音樂描寫的是年青的王子和美麗的公主談情說愛,沉浸在幸福中的情景。首先,小提琴奏出溫柔而平靜的主部主題,這一主題生動刻畫了王子溫文爾雅的形象。
隨後,單簧管奏出輕盈而優美的東方舞曲風格的音樂主題,這一主題生動地描繪了嬌美的公主那優雅的舞姿,小鼓與三角鐵的裝飾性節奏,更加強調出舞蹈者的風采。
再現部在新的色彩中重複,上面兩個主題顯得情緒更加激動熱烈,旋律進行中舍赫拉查德主題兩次加進來,並運用了許多華彩樂句,好像是故事越講越生動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