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桃姐》影評:華語電影的又一個新高度

依舊是那種似曾相識的調子,電影《桃姐》還是延續著許鞍華作品裏固有的色彩向我們走來。混雜著溫情、無奈與人生終極的因果終歸是弱化了戲劇衝突,使得這部片子另有一番味道,大量的生活細節鋪排,大膽地用還原生活常態來貼近人物內心,即便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也很難找到一些炫目的鏡頭內調度。更出乎意料的是許鞍華這次並沒有單單沉浸在哀婉、悲憫的基調下,她似乎在刻意地製造著一些歡樂給觀眾,或是有意的反諷,或是無意的幽默,或是有意的絕望,或是無意的幻想…….即便如此,《桃姐》終極的炎涼感依舊無時無刻不在加重。
  
  許鞍華作為香港知名導演,他的作品往往都在傳遞著一個訊息,那就是不會輕易向日益浮華的內地電影市場妥協,儘管有媒體稱他是最有資格拿此事進行調侃的香港導演。許鞍華一直以來的寂寞堅守,還是換取了來自整個華語電影界的尊重,此次《桃姐》中劉德華所飾演的roger的人物原型據說就是一個香港的電影製作人,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些圈內眾生相的真實寫照,眾多圈內臺前幕後的重量級人物都對許鞍華表示支持。總而言之,《桃姐》帶來的這些場面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冷靜下來聯想到影片背後的淵源,我們的內心還是很溫暖的。
  
  平心而論,作為觀眾我們很難把《桃姐》當做一部普通的電影去看,起碼從整部片子的音樂徐徐奏響的那一刻開始。我總是認為這部電影中的某些東西帶給我的觸動是很難用一般電影“兔死狐悲”式的移情效應來相提並論的,《桃姐》帶給我們的傷感和歡樂、幸福和痛苦、絕望和期待……如一而終地一路走來,而讓我們感受更多的就是一種源自生活的恐懼,或許是出於對每個人對待死亡的懼怕,雖然在感情方面,影片故意很節制,但是這部片子還是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白描方式,努力去展現了這一生存狀態。在片中我們儘管還是看到了有關兒女孝心,但是老人內心的孤寂和掙扎,依舊如洪荒一般籠罩著自己灰暗的人生,讓人新生疼痛。
  
  片子中的桃姐所表現出的固執令人動容,她倔強地拒絕來自任何的關照,就算是與自己情同母子的roger,他依然想盡辦法保持一定距離,或許桃姐與很多父母的心態是一樣,一方面留戀著天倫之樂,另一方面又不甘成為兒女的負擔,死亡的恐懼埋藏在內心,獨自面對生命的殘陽……或許,每個人的歸宿都是一樣的,到頭來只是一處荒塚而已。畢竟,沒有一處荒塚中的靈魂不是孤獨的,而我們所能做的,也是必須要做的就是在走向歸宿的途中彼此攙扶,彼此安慰。
  
  60載的風雨相伴,不過就在眨眼間成為了後事,不過就是和冰冷的屍體一起被鎖進太平間裏的無奈,生亦何苦,死亦何苦?那些寄居在養老院裏的老人,那些個又長又慢的鏡頭,那些被撕扯得渾身疼痛的畫面…….怎麼可以把人生暮色渲染得如此濃重,如此不堪睹視?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比桃姐老得更加痛苦,他們雖然有親人相伴,卻比桃姐更加孤獨、痛苦。而影片中的桃姐雖然有ROGER陪伴,但同樣也孤獨、艱難而沉重。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沉重裏,我們從電影裏晃晃悠悠的步調中慢慢體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我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父母,也想到自己。《聖經》裏說過,“快樂有時,痛苦有時。生有時,死有時”;佛教裏說過,人生因果輪回是“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如果我們不是懼怕那場狂歡,又怎麼會如此擔憂無力承擔的老年生活。
  
  就這部影片而言,演員到位的演繹是最大的亮點。葉德嫻在《桃姐》中的表演可謂是爐火純青,可以說是達到了個人演藝生涯的巔峰,她洗盡鉛華的率真,成熟之至的肢體語言和心理描摹都與人物原型高度合體,幾乎是水一般的沉靜和清澈,讓觀眾很是震撼。劉德華這一次也奉獻了一次不同尋常的演繹風格,完全擯棄了偶像化的光芒,呈現出更生活化的自然狀態。透過這兩個人物形象,我們不得不回想起先前的一些影片,無論是從《法內情》中的母子,還是到《桃姐》中的主僕,兩個人狀態完全不同的對手戲,竟然也有著穿越時光的情感延續,叫人感慨不已。
  
  在《桃姐》裏,我們總是會看到長長的鏡頭定格在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靜物之上,讓我們更加領略到了“人有情而物無情”,就是在這樣的調子裏,影片讓所有的物體都自然而然地染上了一種莫名的孤寂與滄桑。或許就是這幾個長鏡起承轉合,才更加突出了一些主題,讓生命的逝去行雲流水,繼而也更加卑怯。而這些所有對於逝去的渲染,以及對生命的詮釋,都讓我們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電影裏同樣的氣韻情調。
  
  影片《桃姐》的成功,值得每個人去認真品味,作為華語電影的又一座豐碑,許鞍華似乎已經開始呈現出大導演的風範,我們期待著他的更多作品。而這部《桃姐》對於生活與生命的表達是達到極致的,這部將藝術性和公益性完美融合一體的電影,除了帶給我們別樣的震撼之外,同時也在昭示著一種樸實的人生觀——善待親人,趁我們還活著。
返回列表